● 狀況分析
● 位置策略 ● 槓桿策略 ● 機會策略
很多人參觀了資訊展,看到了各種琳瑯滿目的新型電腦,看得目不暇給,心裡想全世界的PC大部分都是台灣做的,覺得台灣的資訊產業真的很了不起!這樣說,雖然不能說「錯」,不過,真實的狀況是:與其說台灣的資訊產業了不起,不如說這是一家公司策略錯誤的結果。
當年IBM發明了PC,也就是Personal Computer,顧名思義,PC是給個人使用的,IBM認為沒有多大的價值,因此還是專注在大型電腦的領域,將PC的規格開放出來,其中最重要的硬體CPU,就包給一家小公司製造,就是後來的英特爾,而其中最重要的作業軟體,就包給另一家小公司設計,就是後來的微軟公司。沒想到後來PC大幅成長,不但造就了英特爾和微軟成為超級的大公司,也成就了台灣的資訊產業。我們可以這樣說,如果當初IBM選擇和蘋果電腦一樣的策略,全都自己做,不把規格開放出來,那麼不但沒有今天的英特爾和微軟,台灣也絕對沒有像今天如此蓬勃發展的資訊產業。更悲情的是,PC的創始公司IBM,卻在數年前黯然結束了他們自己的PC事業。 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隨時在變化,不論企業目前是蓬勃發展,或是在垂死邊緣掙扎,但是企業的領導者永遠在思考同樣的問題,就是我們該往何處去?要怎麼去?我們應該鞏固目前的位置,還是該打進鄰近的市場,進入嶄新的領域?我們如果依照不同策略架構的邏輯,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典型的策略,第1種是位置策略,選擇這種策略,有點像是穩重的國王,找到了一個人間仙境,構築一座屬於自己的,堅強又宏偉的堡壘;第2種策略是槓桿策略,選擇這種策略,像是一位圍棋的棋士,下了一顆又一顆的好棋,妙手不斷,取得勝利;第3種策略是機會策略,選擇這種策略,像是一個反應極佳的衝浪手,不畏隨時有墜落的可能,一次又一次地掌握時間,趕上一波波的浪潮。 因為有時間、環境、資源…等等的限制,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取捨,做選擇,剛才說的當然是一種比喻,但是如果我們觀察產業中的領導者如何運用這三種典型的策略,我們會發現,許多有關競爭優勢的假設根本就站不住腳。舉例來說,雖然策略專家常談到策略上的寶貴資源;但有時候,只要把很普通的資源搭配得宜,就可以取得很大的競爭優勢;有時候繞過最大的市場,把重心放在企業資源能做最佳運用的地方,才是最明智的;也有的時候,放棄既有的資源而到新興市場重新開拓,可能是最好的辦法。
|